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会员登录 申请会员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杉木人工林增汇减排经营技术

发布时间: 2023-02-05     来源: 生态环境部

一、技术名称:杉木人工林增汇减排经营技术

二、技术类别:储碳技术

三、所属领域及适用范围:林业 森林经营

四、该技术应用现状及产业化情况

林业碳汇技术是碳汇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林业碳汇的主要方法有林木种植和 林业经营两种途径。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占世界 1/3),但人工林经营水平相 对较低,平均蓄积量和碳密度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通过人工林增汇减排经营技术的 应用,提升我国人工林的生产力和碳吸存能力,是增强我国森林碳汇功能的一个重要途 径。杉木林是我国南方 16 省区最重要的商品林树种之一,面积达 1239×104 hm2 ,占全 国人工林面积和蓄积的26.6%。该技术属于杉木林经营类技术,通过增加乔木层碳吸收 量和减少土壤碳排放实现林地增汇及减排效果。目前该技术已在福建、浙江等地得到一 定规模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碳汇效果。

五、技术内容

1.技术原理

该技术通过增加乔木层碳吸收量和减少土壤碳排放两个途径来实现林地的碳汇。增 强乔木层碳吸收量主要通过优化立地条件选择、经营模式(形成复层林冠结构)、经营 轮伐期等实现;而减少土壤碳排放主要通过降低林地干扰、增加林地地表覆盖、降低土 壤温度等,实现土壤碳排放和碳流失的减少。

2.关键技术

1)立地条件选择和增汇减排经营模式优化技术 通过立地优化选择方案、林种选择优化方案和轮栽选择优化方案最终确定林地经营 目标;

2)林地减排技术

通过增加土壤固碳能力、避免全面除草减少地表温度、降低土壤碳分解等手段实现 林地减碳;

3)杉木林增汇减排经营轮伐期优化技术

根据杉木林成熟所需的采伐年龄,综合考虑更新期,进行轮伐期的优化。

3.工艺流程

杉木人工林增汇减排经营技术流程图见图1

                                              image.png

六、主要技术指标

1. 立地级在 12 级或立地质量级;

2. 初植密度<2100 /hm2

3. 幼林地地面覆盖>80%

4. 首次间伐年龄 710 年,首次间伐保留密度<1200 /hm2

5. 保留主伐株数<900 /hm2

6. 碳汇轮伐期:3235 年生。

七、技术鉴定情况

该技术于 2008 年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2009 年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 等奖。

八、典型用户及投资效益

典型用户: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教学林场、西芹教学林场等。

典型案例 1

案例名称:福建农林大学三明莘口教学林场杉木观光木混交林

建设规模:50 hm2 杉木林林场。建设条件:交通方便的杉木多代连栽地。主要建设 内容:在杉木林多代连栽地上开展营造杉阔混交林,以及杉阔轮栽和留杉栽阔等经营方 式。主要设备为罗盘仪,测高器等。项目总投资 182 万元,建设期 30 年。年减排量 275 tCO230 年可减排 8250tCO2, 减排成本为 2050 / tCO2。年经济效益 23 万元,投资 回收期 8 年。

典型案例 2

案例名称: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杉木多代连栽地改造项目

建设规模:50 hm2 杉木林林场。建设条件:交通方便,划为用材林经营的杉木多代 连栽地。主要建设内容:在杉木林多代连栽地上开展营造杉阔混交林,以及杉阔轮栽和 留杉栽阔等经营方式。主要设备为罗盘仪,测高器等。项目总投资 145 万元,建设期 30 年。年减排量 303tCO230 年可减排 9075tCO2,减排成本为 2050 /tCO2。经济效 21 万元,投资回收期 7 年。

九、推广前景和减排潜力

杉木人工林增汇减排经营技术是一种林业优化经营技术,可以在降低经营成本基础 上实现增加森林的碳汇,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目前,该技术在闽北地区的推广比例约 10%,预计未来5年的推广比例可达30%,经营30年可增加碳汇24t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