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会员登录 申请会员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迎新挑战

发布时间: 2023-10-27     来源: 中国能源网

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首次降至1%以内、NO2指标首次实现100%城市达标、全国整体PM2.5年均浓度首次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内——日前,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大气中国2023: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2年,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涌现出诸多亮点。

空气质量改善亮点频出

根据《报告》数据,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的均值都能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除臭氧(O3)外,其他五项主要空气污染物整体年评价浓度均进一步下降或持平;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0.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首次降低到1%以内。

从不同污染物的达标情况来看,《报告》显示,PM2.5PM10达标城市比例继续提升。特别是在PM2.5方面,全国整体PM2.5年均浓度首次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内,达到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微克/立方米。全国整体NO2年均浓度继续下降至21微克/立方米,达标城市比例由99.7%升高至100%,首次实现全国339个城市全达标。SO2CO连续第四年实现100%城市达标。

回顾过去十年我国空气质量逐步改善的进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自20139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天上’的变化都是从‘地上’做起的。从2005年到2015年,在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相对合理增长的前提下,SO2NOx和一次PM2.5排放量已相继达峰。2020年,上述三种污染物的排放量较峰值分别下降了77%32%53%。”特别对于重点城市,贺克斌强调,“就像很多西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写道的,中国创造了‘北京奇迹’。以北京市为例,2013年以来北京PM2.5年均浓度逐年下降,2013-2021PM2.5PM10SO2NO2浓度分别下降63.1%49.1%88.7%53.6%2021年,PM2.5年均浓度到达33微克/立方米,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面达标。”

PM2.5O3浓度仍是治理难点

在整体表现良好的大趋势下,《报告》也指出,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三大重点区域,2022年整体PM2.5浓度均未改善。具体而言,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介绍,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同比持平,维持在31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及周边“2+2”城市与汾渭平原同比升高至44微克/立方米和46微克/立方米。三大重点区域内PM2.5年均浓度反弹的城市数量大幅增加,其中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同比分别增加12个、11个和9个。

此外,在O3浓度方面,继2020-2021年,全国整体O3年浓度连续下降后,2022年再度出现反弹。全国整体O3年评价浓度为145微克/立方米,同比升高5.8%;达标城市比例明显下降,由2021年的85.3%降至72.9%,同比减少42个城市。

PM2.5O3两大污染物的防治是未来面临的难点,在这一点上业界已经达成共识,最近两年,对于二者的‘主与次’‘先与后’,各方也曾有过争论。”贺克斌表示,“目前,大家已经基本认可,PM2.5仍然是主导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的关键因素,治理PM2.5仍排在优先位上。”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也指出,在“美丽中国”战略下,结合各项协同防治措施,“十四五”期间,若PM2.5浓度降低10%,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延长约42.5天。

呼吁适时启动标准修订工作

据悉,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颁布于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于2021年更新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发挥着空气质量标准修订风向标的作用,部分国家和地区已提出基于健康保护的目标,拟加严空气质量目标值和标准限值,收紧PM2.5等关键大气污染物的限值。

张伟豪表示,当前,PM2.5浓度仍然处于高位,全国整体PM2.5年均浓度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仍有差距,O3浓度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蓝天保卫战”进入持久攻坚阶段,不乏有城市放松目标、放缓进度,加强标准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十分关键。为了引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效、进一步保护公众健康,有必要设置更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尽快基于本土空气污染健康效应和基准研究,借鉴国际已有研究、指南和方法,适时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

  “我们也要客观认识现在的‘低浓度段’,以PM2.5为例,无论是全国均值还是多数城市的自身数值,10年来总体处于下降阶段。到了‘低浓度段’,有可能就会出现波动,某一两年上升的现象也是正常的,整体向好的趋势是不变的。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下,讨论标准的修订和提升也是非常合适的。”贺克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