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编制依据。包括《2009-2015年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划》、《小水电代燃料标准》、《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规程规范和管理办法等。
2、编制过程。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县域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情况。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森林覆盖率等。
2、社会经济情况。包括全县总人口、农村人口、GDP、财政收入、人均年纯收入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情况等。
第二节 农村水能资源及开发情况
包括全县农村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已开发利用情况等。
第三节 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及供用电情况
1、全县农村居民主要生活燃料(薪柴、秸秆、沼气、煤炭、天然气等)、用量及户均年生活燃料费支出。
2、县域内电网覆盖情况和农村电网改造情况。
3、目前县内户均年生活用电量、到户电价、年用电费用以及使用电炊具等情况。
第二章 建设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保障代燃料农户长期稳定供电为重点,通过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贡献。各县可根据以上要求提出切合本县实际的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实施方案的编制要紧紧把握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与农民受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把握与河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把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各县要根据以上基本原则,细化提出本县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代燃料用电需求分析
1、根据全县户均代燃料用电器(包括电饭锅、电炒锅、电水壶、电暖气、电热毯等)设备容量、用电时间、综合需用系数,确定户均代燃料装机容量和户均年代燃料用电量。
2、按照全县代燃料户数和户均装机容量、年用电量,确定全县代燃料装机容量和年用电量。
第三节 建设目标和任务
1、简述已开展的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情况。包括已开展的项目代燃料装机规模、代燃料户数;项目总投资及中央资金安排情况;项目建设进展等。
2、提出推进小水电代燃料示范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小水电代燃料示范县建设,全县80%以上的农村人口实现小水电代燃料。
3、简述推进小水电代燃料示范县建设拟开展的项目总体情况。包括需建设的代燃料装机规模,需覆盖的代燃料户数等。要根据本地农村水能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新建或改造的电源项目。
4、分项目描述各项目的具体建设方案,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建设实施主体、建设进度安排、项目的目标任务等。
第三章 投资计算及资金筹措
第一节 投资计算
1、投资计算依据。
2、总投资。包括每个项目的代燃料电站投资和项目区建设投资。
3、代燃料电站投资。根据已批复的电站初步设计报告确定,没有初步设计报告的,根据已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
4、项目区建设投资。包括项目区电网完善、进户线改造投资和特困户户内线改造、电炊具补助等。
第二节 资金筹措
分项目确定中央补助投资、省级配套投资、省级以下配套投资、其他投资和银行贷款。中央补助投资和省级配套投资按照所在区域中央补助投资标准和省级配套投资标准计算。
第四章 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
分析整县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后对遏制砍树烧柴破坏森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建设成果,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有毒有害气体排放等方面的生态效益。
第二节 社会效益
分析整县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现代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社会效益。
第三节 经济效益
分析整县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后为社会提供电力电量、带动建材、机械、电器等行业发展,拉动内需,农民参加代燃料工程建设增加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济效益。
第五章 管理体制和机制
1、要成立县级小水电代燃料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2、要组建代燃料项目法人,负责代燃料电站、项目区供电改造等的建设和管理。
3、按照保证代燃料电站长期稳定运行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分设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家投资出资人制度,明确代燃料电站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
4、按照充分调动农民、企业积极性的要求,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协会监督”的运行机制。
第六章 保障措施
要根据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推进小水电代燃料示范县建设的保障措施。可分别从财政、供电、电价、税收、土地、移民、信贷等方面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