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水库优化调度方面起步比国外晚。1963年,谭维炎、黄守信等根据动态规划与Markov过程理论,建立了一个长期调节水电站水库的优化调度模型,并在狮子滩水电站的优化调度中得到应用。1979年,张勇传、熊斯毅等阎研究拓溪水电站水库优化调度问题,使拓溪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优化调度的大中型电站。1982年,施熙灿等提出了保证率约束下的马尔科夫决策规划模型。黄守信、方淑秀等提出了以单库优化为基础的两库轮流寻优法,用于并联水库群的优化调度计算。1986年,董子敖提出的计入径流在时间、空间相关关系的多目标多层次优化数学模型。陈守煜,王本德等研究提出了水电站水库群模糊优化调度模型并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求解模型。其他的创新方法还有,神经网络方法 (胡铁松等,1995)、决策支持系统(解建仓,田峰巍等,1998:黄强,1996)、大系统分解协调技术 (胡振鹏,1987;黄强,1993;万俊,1994)、遗传算法 (马光文等,1996)、仿真模拟 (李会安等,2000),等等。
水电站的联合调度伴随着水电站之间的利益补偿问题,在这方面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实践,例如美国和加拿大通过补偿效益分配协议实现哥伦比亚河水能的共同开发;我国四川省1997年颁布国内首部梯级水库补偿效益的管理办法等。
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我国水资源现状对补偿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方国华等对新建水利项目取水影响其它用水户权益的补偿方案的具体制订进行了研究。王亚华、胡鞍钢提出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作为水市场的初级形式和辅助机制。岳恒等对调水工程对已建工程的补偿提出了法律和政策建议。高永志探讨了建立跨流域河流污染的经济补偿机制问题。张春玲、阮本清从经济理论角度分析了水资源恢复补偿问题;水利部、黄委会等有关部门对黄河引大济湟补偿研究提供基金支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