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会员登录 申请会员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传统运输

发布时间: 2017-01-09     来源:

 

第一部分:概述
第二部分:节能减排技术
第三部分:国内应用和发展
第四部分:国外应用和发展
第五部分:供应商信息
第六部分:节能减排经典案例
第七部分:部分参考文献
 
概述
定义
成品油的传统运输方式有:水路运输——成品油轮船、公路运输——成品油汽车、铁路运输等。
水路运输是以船舶为主要运输工具、以港口或港站为运输基地、以水域包括海洋、河流和湖泊为运输活动范围的一种运输方式。水路运输运载能力大、成本低、能耗少、投资省,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与影响大。原油和轻质油品含有大量的轻烃组分,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当成品油从港口储油库或大型周转库装入油轮等容器时,会产生剧烈的扰动,造成大量的油气挥发:而当成品油从油轮、油罐车等容器卸出道下一级储油库.又会造成大量的油气挥发。这样,成品油船岸交接中,经过几次轮番输运,大量的油气会挥发到大气中,如果成品油在各级油库之间转运,灌装次数会更多,灌装过程大多是敞口作业,产生更多的油气都将直接排入大气。
公路运输是在公路上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方式,主要承担短途客货运输,现代所用运输工具主要是汽车。成品油灌装损耗是指成品油在装车过程中由于成品油本身易挥发的特性,部分油品挥发逸进入大气而造成的损耗。油蒸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达到一定浓度,就有可能发生燃烧或爆炸。同时,大量的油品的蒸发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可以带来各种危害。一般装车损耗量的大小与装车设备、油品蒸汽压、装车方式、油晶流速以及气温有关。如果汽车装车损耗约占10。对于年如出厂成品油约40t的灌装站,也就是说每年就有近400t的成品油损耗了,进入大气中的油气既严重污染了空气又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的损失。
铁路运输,乃一种陆上运输方式,以两条平行的铁轨引导火。铁轨能提供极光滑及坚硬的媒介让火车的车轮在上面以最小的摩擦力磙动。铁路运输铁路运输具有安全程度高、运输速度快、运输距离长、运输能力大、运输成本低等优点,且具有污染小、潜能大、不受天气条件影响的优势。铁路运输中成品油的装车损耗与公路运输中相同。
 
节能减排技术
1. 液下装车
为防止出现当装油鹤管位置高时,喷射油品的强烈搅拌作用,使罐内气体空间油气浓度迅速上升并很快接近饱和浓度,造成排到罐外油气平均浓度高、损耗大的现象,可采取了液下装车的方式。具体做法是采用鹤管(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种类),输油缸管口能够直接到达槽车底部,且油品从管口侧向分油口水平流出,不仅大大减轻了对车壁的冲击而且极大地降低了液流对油品液面的强烈冲击和搅拌作用,使槽车内气体空间的油气浓度长时问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只是在装车即将结束时才达到最大浓度,故而可以较好地实现降低装车损耗的目的。
2. 浸没式装油方式
把鹤管插入罐车底部, 在整个或绝大部分装油过程中, 鹤管出油口都处于液下, 叫做浸没式液下装油口(简称浸没式装油或液下装油)。
3.密闭式装油方式配备油气回收技术
油气回收技术——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吸收法油气回收技术和冷凝法油气回收技术,以这三种技术为核心又派生出了许多种油气回收技术,例如,吸收加吸附法、吸收加冷凝法、吸附加冷凝法等。
1)密闭式装油方式:
为了解决高浓度油气不断从槽车帽口逸出而造成一定的损耗问题,采用了密闭装车。即在帽口增加一个厚度150mm的耐油橡胶密封垫,与鹤管下部的钢质密封盖板固定在一起,靠鹤管自身的重力把密封垫紧紧地贴合在帽口上,从而达到密封油气的目的。这样一来,装车过程中产生的油气就无法扩散到大气中去了。
2) 油气回收技术:
槽车内产生的油气通过密封盖内侧的气相出口汇集到油气线输送到油气回收装置集中回收处理。该装置采用常温柴油作吸收剂,能较好地吸收油气中的轻烃组分,回收部分凝结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油气挥发而导致的装车损耗。
3)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
利用活性炭、硅胶或活性纤维等吸附剂对油气/空气混合气的吸附力的大小,实现油气和空气的分离。油气通过活性炭等吸附剂,油气组分吸附在吸附剂表面,然后再经过减压脱附或蒸汽脱附,富集的油气用真空泵抽吸到油罐或用其他方法液化;而活性炭等吸附剂对空气的吸附力非常小,未被吸附的尾气经排气管排放。
4)吸收法油气回收技术:
根据混合油气中各组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的大小,来进行油气和空气的分离。一般用柴油等贫油做吸收剂。一般采用油气与从吸收塔顶淋喷的吸收剂进行逆流接触,吸收剂对烃类组分进行选择性吸收,未被吸收的气体经阻火器排放,吸收剂进入真空解吸罐解吸,富集油气再用油品吸收。
5)冷凝法法油气回收技术:
利用制冷技术将油气的热量置换出来,实现油气组分从气相到液相的直接转换。冷凝法是利用烃类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汽压差异,通过降温使油气中一些烃类蒸汽压达到过饱和状态,过饱和蒸汽冷凝成液态,回收油气的方法。一般采用多级连续冷却方法降低油气的温度,使之凝聚为液体回收,根据挥发气的成分、要求的回收率及最后排放到大气中的尾气中有机化合物浓度限值,来确定冷凝装置的最低温度。
4.喷淋技术
油品储存温度愈高,油料蒸发愈严重。因为高温会加剧成品油的汽化和储油罐内压力的增大,导致油罐呼吸频率增加和呼吸量增大。所以用喷淋技术可以降低油罐温度,减少损耗。喷淋装置油罐上装设的一种水冷却降温设施。在夏天气温高的时候,对地面油罐不断均匀地进行喷淋水冷却,水由罐顶经罐壁流下,使冷却水带走油罐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降低油罐气体空间温度,使昼夜油面温度变化幅度减小,大大减少油罐小呼吸损耗。用喷淋水冷却,且在罐顶和侧壁铺挂石棉水泥板,油罐表面的涂料颜色等
5. 附属设备
浮顶罐:浮顶储罐分为浮顶储罐和内浮顶储罐(带盖内浮顶储罐)。
浮顶储罐的浮顶是一个漂浮在贮液表面上的浮动顶盖,随着储液的输入输出而上下浮动,浮顶与罐壁之间有一个环形空间,这个环形空间有一个密封装置,使罐内液体在顶盖上下浮动时与大气隔绝,从而大大减少了储液在储存过程中的蒸发损失。采用浮顶罐储存油品时,可比固定顶罐减少油品损失80%左右。
内浮顶储罐是带罐顶的浮顶罐,也是拱顶罐和浮顶罐相结合的新型储罐。内浮顶储罐的顶部是拱顶与浮顶的结合,外部为拱顶,内部为浮顶。内浮顶储罐有固定顶,能有效地防止风、砂、雨雪或灰尘的侵入,绝对保证储液的质量。同时,内浮盘漂浮在液面上,使液体无蒸汽空间,减少蒸发损失85%96%;减少空气污染,减少着火爆炸危险,易于保证储液质量;由于液面上没有气体空间,故减少罐壁罐顶的腐蚀,从而延长储罐的使用寿命。
呼吸阀档板:呼吸阀档板装在油罐呼吸阀和阻火器的下面,以减少油料蒸发损耗,是当前储运行业普遍推广的节能产品。
 
国内应用和发展
国内建6套活性炭吸附油气回收装置,其中5套为进口的产品,除华北某炼油厂铁路装车用的油气回收装置使用情况尚可外。有3套用于油库的装置因鹤管密闭和油气收集系统的问题,装置的实际运行效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西北某炼油厂1套装置建立已5年多至今闲置。仅有的1套国产吸附装置投入使用时间不长,由于经常换活性炭,一换就是好几吨,运行成本太大,现在也处于停运行状态
吸收法油气回收装置,国内建了3套,专用吸收剂方法两套,柴油吸收剂1套。从已经在用装置的运行效果来看,在几种油气回收技术中,吸收法的回收率是最低的。国内首次自主研发的油气回收设备就是采用吸收法2004-2005年,在中石化科技部的直接领导下,江苏工业学院的黄维秋教授带领其团队-----江苏工业学院产学研基地,采用专用吸收剂AbsFov-97成功的研制出吸收法油气回收设备,安装在九江石化公司,运行正常。只是,随着国家《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施行,这套装置已经无法达标。
国内,对冷凝法的研究也比较多,江苏工业学院黄维秋、中石化抚顺研究院的孙永琳对冷凝法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产化冷凝法装置的销售价格约为活性炭吸附法的二分之一。国产化300m3/h的冷凝式油气回收装置也在广东黄埔油库安装投用,国产化处理能力为30m3/h的加油站冷凝式油气回收设备已经在西安、银川、苏州等地的加油站安装示范,冷凝温度为-45回收率80%左右,冷凝温度为-70回收率大于90%。
现在,一般加油站的油气排放装置都采用冷凝+吸附比较成熟的方法。先将油气冷凝到-40度左右,使大部分油气液化,剩余油气经过吸附罐进行吸附,由于吸附可以达到很高的回收率,排放浓度也低,可以达到国家标准。另外,经过冷凝的低温油气也有效的防止了活性碳吸附床容易产生高温热点的问题。同时避免了,深冷能耗太大的问题。
 
国外应用和发展
以美国乔丹公司和丹麦库索深公司为代表的活性炭吸附装置,日本系统工程服务株式会社的硅胶+活性炭的吸附装置和硅胶吸附装置。日本国东京都条例规定,油气浓度≥1vol%,禁止使用可燃性活性炭吸附剂,日本国内禁止使用膜分离法和活性炭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
由于吸收法有着其致命的缺陷,现在很少单独使用。欧美地区极少见到吸收法油气回收设备的应用。
美国爱德华兹公司早在1997年就在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安装了400多台冷凝法油气回收设备,现已将专利转让给澳大利亚施冻威公司。我国1989年也引进了一台爱德华兹公司的冷凝法油气回收设备,安装在镇海炼油厂,该设备现在还在运行。
 
供应商信息
美国乔丹公司
丹麦库索深公司
株式会社
美国爱德华兹公司
 
节能减排经典案例
浸没式液下装油.pdf
 
部分参考文献
[1]兰有亭,李征西,王儒春.浸没式液下装油[J]. 油气储运,1984,(04):15—21.
[2]李明亮,张全奎,王伟峰,马玉霞.成品油在储运加注过程中的损耗及控制措施[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7,(2):29—32.
[3]陈专.CZ石油销售公司成品油损耗控制研究[D]. 湖南:中南大学.2008
[4]葛建武.成品油汽车槽车灌装损耗分析及控制[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12):95—9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