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会员登录 申请会员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中国节能协会发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

发布时间: 2021-04-16     来源: 中国能源网

48日,由节能减排助力碳中和系列活动之“传承红色基因 推动绿色发展”论坛于陕西省延安市举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天津市节能协会会长、荣程集团董事会主席张荣华发表致辞并宣读了由京津冀、陕西、东三省七省市节能协会联合签署的《产业协同 区域联动 促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

陕西省延安市副市长单舒平、陕西省节能协会会长张维等为论坛致辞。来自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所、陕鼓集团、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节能协会碳交易排放联盟的代表,就国家“十四五”能源战略、钢铁产业低碳发展、碳排放碳交易、陕鼓能源互联岛系统解决方案助力经济低碳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做了解读。

张荣华在讲话中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绿色发展布局之年,更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实体经济,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希望通过‘政、用、产、学、研、金’协同方式,举办系列会议与相关活动,形成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新格局,真正成为国家推动绿色发展的先行者、引领者和贡献者。”

论坛期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李继峰分享了该机构对于我国碳减排工作思路的若干研究成果和观点。他表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整个减碳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能源上,系统首先推动化石能源尽早达峰下降,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都会有这样的达峰的下降过程,煤炭是在2020年前后,天然气是2030年。2035年清洁能源比重会超过50%205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要达到66%的水平。”李继峰说,“最需要重视的问题,我们也设计了减排的路径,包括2030年之前怎么走,2035年之后怎么走,可能在不同的阶段,推进煤炭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姜晓东从钢铁业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低碳发展形势等方面探讨了钢铁产业碳达峰与低碳发展路径。他认为,钢铁业主要有推动绿色布局、节能及提升能效、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支撑6条路径,并厘清了关于碳中和、绿色发展的一些认识误区。

据张荣华介绍,此次2021津陕协同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是“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助力“碳中和”系列活动的第一场,随后将陆续召开系列主题活动,探讨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继延安之后,接下来将在上海进一步探讨碳交易、碳金融等话题。

附:

产业联动 区域协同促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

七省市全体工业企业同仁: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既是我国履行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担当,也是我国进一步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新征程的关键举措。在中国节能协会的指导下,京津冀、陕西、东三省节能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优势和作用,全面推动各行业切实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的社会责任,为此我们联合发出《产业联动,区域协同,工业企业促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

一、“双碳”工作是关乎国家命运、实现百年目标的关键

“双碳”工作关乎人类的命运和发展,是一场硬战,也是一次大考,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的郑重承诺,体现时代担当。

二、积极行动,发挥协会的优势,让协会在“双碳”工作中做出新的贡献

协会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自然桥梁,承担着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政府的重要作用。协会要主动宣传“双碳”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研究编制减排路线图及行动方案;协助企业开展先进适用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培养碳交易人才,开展双碳培训工作。

三、在重点行业深入开展“双碳”工作

“双碳”工作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完成。工业企业承担着更加突出的责任,特别是重点耗能企业,比如钢铁、石化、发电、建材、医药等,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协会要积极配合重点行业做好“双碳”工作,深入企业现场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先进实用的降碳技术,通过“典型引路”使所有工业企业深入开展“双碳”工作良性发展。

四、用创新思维、科技手段,引领企业开展“双碳”工作

协会在调研和总结工作中,尤其要总结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的典型事例,及时在工业系统中推广应用,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步伐。

今天,我们联合发出倡议,号召京津冀、陕西、东三省工业企业积极参与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落实国家战略,体现责任担当。我们坚信,在中国向着“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前进的征途中,我们一定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国节能协会

北京市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协会

天津市节能协会

河北省节能协会

陕西省节能协会

辽宁省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黑龙江省节能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