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碧海蓝天的大亚湾核电站已有25年的并网发电史,她不但推开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窗口,也铺开了中国建筑30年的核电建设史。
我国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和全球首台具备商运条件的EPR三代核电机组,像守望相助的姐妹,伟岸而挺拔的身躯里,用原子核碰撞的不竭动力,讲述着核电建设历程中的中国故事。
这个故事里,有很多亲历者,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投身核电建设14年的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光远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说:“曾经的青春岁月能够伴随着机组运行一起发光发热,这种感觉特别好。”
卧薪:雏鹰展翅,岭澳学成
岭澳核电站二期为我国首座采用自主品牌的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示范工程,于2005年12月开工。彼时,李光远刚刚走出哈尔滨工业大学,来到改革开放的窗口,便与岭澳核电站二期不期而遇。
2005年,继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投产后,中国核电“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方针充分落地,积极探索推进全面掌握第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技术。虽然岭澳核电站二期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但核电技术的国产化程度并不高,许多难题攻关都需要外国专家来进行技术支援。
作为技术员的李光远,首次接触到核电技术。英语专业6级水平的他却发现,自己根本看不懂全英文的方案和技术规范书。在岭澳核电站二期的工地,外籍员工随处可见。虽说有专职翻译,但技术沟通上的障碍与压力,依然存在。
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的被动学习过程,让李光远受益匪浅。岭澳核电站二期施工难度大、工艺要求高、工序复杂、涉及专业广泛。李光远边干边学,不仅弄明白了高精度汽机埋件如何加固、设备基础移交有什么要求,还跟随整个施工团队在5年的时间里,全面掌握了第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常规岛土建施工技术。
潜心:征战台山,只做唯一
春去秋来,李光远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到期了。
2010年,中建二局承接了中建历史上首个核电站核岛工程———台山核电核岛项目,成为我国核系统外唯一一家独立承建核岛土建工程和唯一一家“常规岛-核岛土建一体化”施工的建筑企业。
广东台山核电厂是阿海砝和西门子公司联合开发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站,世界上仅有芬兰和法国两座相同堆型机组在建。该项目采用第三代压水堆EPR核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堆型,也是国内第一座在施EPR核电工程。从我国改进型压水堆(CPR1000)到欧洲先进压水堆(EPR)的实践性探索,李光远经过5年的积累和沉淀,他有信心完成从常规岛施工进军到核岛施工的技术“拓荒”。
2010年4月15日,广东台山核电厂2号核岛筏基开始整体浇筑前,李光远带领团队,组织200余名熟练钢筋工,耗时18天,连续绑扎钢筋2400吨,创造了世界核电站施工日均绑扎钢筋最高纪录。在持续浇筑68小时后,台山核电核岛筏基9200立方米混凝土一次性整体成功浇筑,创造了我国电力施工史上一次性连续整体浇筑的最高纪录。
在台山核电建设的5年里,李光远刻苦钻研业务,从工程部经理逐渐成长为项目的一把手,带领团队全面掌握了核岛施工技术,完成了建设方广东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定下的目标:将台山核电站建成国际一流的三代核电站标杆工程!
创新:用“新”领路,助龙出海
作为核电领域为数不多的实战家,李光远成为了建设国产核电的领路人。在推动国内首次将BIM技术大规模应用到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核电站建造的过程中,他以“创新”的思维和路径对待核电站建造的每一项工作。几年来,该项目先后开发技术创新项目68项,省部级工法18项,参编行标16项,发表科技成果论文100余篇,同时获得2016年度“全国建筑业创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称号、获评国家级“QC成果”6个、项目党支部被评为“中央企业首批基层示范党支部”。
随着广东惠东太平岭“华龙一号”核电的开工,中国建筑30年的核电建设史将铺开新的篇章。这30年历史长河中,李光远见证了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所经历的探索和煎熬。他将继续“远”征,进一步致力于提升国产核电机组施工能力,为我国核电批量化项目建设、实现“中国标准、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