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柔性配电技术是柔性交流输电( 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 , FACTS) 技术在配电网的延伸, 简称为DFACTS (Distribution FACTS) 。
智能配电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很高的电能质量,能够为用户提供定制电力(Custom Power) 技术或定质电力。所谓“定制”,是指用户根据其负荷运行需要向供电企业提出的对供电质量的特殊要求,如要求供电一刻都不能中断,没有电压骤降、谐波、电压波动的影响等。而依赖传统的供电技术难以满足用户的这些特殊要求,这就需要应用DFACTS 技术对各种电能质量问题进行有效地控制。电能质量控制是DFACTS 技术的一种主要的应用领域,鉴于此,有人将其称为定制电力技术。
DFACTS 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另一个应用领域是解决分布式电源(DER) 并网问题。一是提供动态无功补偿,克服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功率输出间歇性的影响,使配电网在最大程度地接纳风电、太阳能发电功率的同时,保证电压质量与稳定性;二是对有源配电网(指分布式电源高度渗透的配电网,见本讲座第二讲) 的潮流进行调节与控制,优化配电网潮流分布,提高配电网运行可靠性,减少损耗。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力电子器件容量不断增大,成本逐步降低,DFACTS 技术更加成熟可靠。而DFACTS 设备的推广应用,将极大地推动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将来DFACTS 设备会象如今的变压器、开关设备一样,遍布智能配电网的各个环节。
技术原理
(1)固态开关:
固态开关是应用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开关设备,分为固态转换开关( Solid State Transfer Switch ,SSTS) 与固态断路器(Solid State Circuit Breaker ,SSCB) 两种。它们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导通与截止速度快的特点,解决传统机械开关动作时间长(达数个周波) 带来的问题。
①SSTS 是由晶闸管(SCR) 构成的负荷开关,可在接到控制命令后数个微秒内接(导) 通,在半个周波内关断(截止);如果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IGBT)代替SCR ,其关断时间也可缩短至几个微秒以内。SSTS 用于双电源供电回路的切换,可避免采用机械开关倒闸操作引起的较长时间供电中断,使敏感负荷的供电不受影响。如图1 所示的双电源供电回路,正常运行时,固态转换开关A接通,固态转换开关B关断,敏感负荷由电源A供电,电源B处于备用状态。在控制系统检测到电源A停电时,在半个周波内将固态转换开关A关断、固态转换开关B接通,负荷在一个周波内转为由电源B供电,实现供电回路的“无缝”转换。目前,SSTS已有商业化的产品。
②SSCB由门极可关断晶闸管( GTO)回路和晶闸管(SCR)加限流电抗器(或电阻器) 回路两部分并联而成,如图2 所示。正常运行时,电流流经GTO 支路。电力系统故障时,流经GTO 支路的电流迅速超过限额, GTO 在半个周波之内关断,故障随之流经SCR 和限流电抗器相串联的支路,达到限制故障电流的目的。然后SCR 关断,完全切断故障电流。
目前,对SSCB的研究还处在低电压、小电流断路器的试验探讨阶段,将其实用化还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2)静态无功补偿装置(SVC):
SVC包括晶闸管控制的电抗器( Thyrisator Switch Reactor , TSR) 与晶闸管控制的电容器( Thyrisator Switch Capacitor , TSC) 两种装置。实际应用中,也可将两者结合使用,称为混合式SVC。SVC通过控制晶闸管的导通时刻来改变流过电抗器或电容器的电流,从而调节从系统中吸取或向系统注入的无功电流,可以平滑、无级地调节容性或感性无功功率,且具有较好的动态响应特性。而常规的无功功率补偿装置采用机械开关投切电容器,响应速度慢,且不能满足对波动较频繁的无功负荷进行连续补偿的要求。
SVC广泛用于抑制轧钢机、电弧炉等冲击性负荷引起的电压闪变;用于电气化铁路等场合,补偿不对称负载引起的电压不平衡;用于自动消弧线圈接地装置,动态补偿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的接地电容电流;用于风力发电并网控制,为风电场提供快速、连续地的无功补偿。
(3)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
STATCOM又称静止无功发生装置( Static Var Generator , SV G) 。它是一个基于脉宽调制(PWM) 技术的无功功率发生器,通过自动调节注入到系统中去的无功电流,实现对瞬时无功功率控制,从而达到抑制电压波动、闪变与谐波的目的。STATCOM克服了SVC仍然需要配置大容量的电容或电感元件、仍然难以适应无功功率的急剧变化这两个缺点,特别适用于冲击性负荷的无功补偿;用于风电场的无功补偿时,能够很好抑制风力发电机并网或切机瞬间引起的电压波动,并且在系统故障时,能够提高机端电压恢复速度,维持风力发电机在故障期间继续平稳运行,为系统提供功率支撑。
STATCOM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应用。我国已开发出±50Mvar 的STA TCOM 并投入实际系统运行。但是,其控制复杂,造价较高,这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
(4)动态不间断电源(DUPS):
DUPS(Dynamic 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 由STATCOM和一个直流储能系统构成,其中STATCOM 作为一个信号发生装置使用,在供电中断时将储存的直流能量转换成有功电流,维持一段时间的供电。DUPS作为应急后备电源使用,可防止敏感负荷因短暂的供电中断出现不正常。图3所示为应用DUPS的配电系统。母线I上馈线出线采用固态断路器SSCB1 ,其余馈线仍采用常规机械断路器。DUPS通过固态断路器SSCB2 (正常情况下处于断开状态) 给敏感负荷供电。当负荷上游任一点发生故障引起供电中断时,在半个周波时间内SSCB1断开、SSCB2投入,DUPS给敏感负荷供电,直至常规的机械断路器切除故障并恢复正常供电或者将负荷转移到无故障的馈线上去。
(5)动态电压恢复器(DVR):
DVR(Dynamic Voltage Restorer ) 由直流储能电路、功率逆变器( PWM)和串接在供电线路中的变压器组成,如图4 所示。DVR 在测出电压瞬时降低后,立即直流电源通过PWM 输出交流电压,与系统电源电压相加(串联) ,使负载上的电压维持在合格的范围内,直至系统电压恢复到正常值。DVR 输出波形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可以补偿系统电压的瞬时下降,防止电压骤降给一些敏感负荷带来危害。这种补偿方式仅补偿电压的差值,需要的补偿容量小,且具有补偿效果与系统阻抗、负荷功率因数无关等优点。
DVR和STATCOM 都是能够发出有功功率的电压补偿装置。DVR 是一种串联补偿装置,主要用于解决电压骤降的补偿问题,目前已用于化工厂、半导体制造等企业解决电压骤降问题; 而STA TCOM 是一种并联补偿装置,用于解决供电中断问题。
(6)智能通用变压器( IUT):
IUT( Intelligent Universal Transformer ) 又称为电力电子变压器或固态变压器,是含有电力电子变换器且通过高频变压器实现磁耦合的配电装置,不仅实现传统变压器的变压、电隔离和传递能量,还可以控制潮流、电压质量。作为一种集潮流与电能质量控制为一体的DFACTS 设备, IU T的推广应用,对于建设智能配电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5为采用高频变换器的一种IUT 的构成原理图。IUT 在原边先将工频交流电或直流电通过电力电子变换器转换成高频信号,然后通过中间高频变换器耦合至副边,再利用电力电子变换器还原成工频交流电或直流电,或其他形式的电能。由于采用高频变换器,这种IUT 体积远小于常规变压器并且损耗也显著减小。通过对两边电力电子交换器的控制,可根据需要调整IUT 电压与功率输出,使输出电压、波形稳定,提高电能质量。
目前对IUT研究还处在理论探讨、技术研发与试验阶段,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相信不久能有IU T 投入实际运行。
(7)轻型直流输电( HVDC) 系统:
轻型HVDC系统采用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如IGBT )构成电压源型换流站( Voltage Sourced Converters ,VSC) 进行直流传输(如图6所示) 。它具有一系列传统直流输电所不具备的优点,一是它可以同时而且独立地控制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输出,不仅不需要交流侧提供无功功率,而且还能够动态补偿交流母线的无功功率;二是电流能够自关断,可以工作在无源逆变方式,不需要外加的换相电压, 其受端系统可以是无源网络;三是其交流侧的电流可控, 不会增加交流系统的短路容量。
轻型HVDC系统特别适用于远离电网的风电、太阳能、小水电等分布式电源(DER) 的并网联络,如用于海上风电场并网。此外,还适用于远离电网的海上钻井平台、小岛等孤立负荷供电。受电力电子器件功率的限制,轻型HVDC 系统容量还相对较小,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轻型HVDC 系统的设计容量会进一步提高,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供应商信息
武汉市欣通电气有限公司
海盐普博电机有限公司
深圳市思利敏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
瑞士ABB公司
经典案例
柔性交流输配电系统(简称FACTS) 是综合电力电子技术、微处理和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而形成的用于灵活快速控制交流输电的新技术。FACTS 技术已成为未来输配电系统的三项支持技术(柔性输配电技术、先进的控制中心技术和综合自动化技术) 之一。
鞍山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行业,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得到了迅猛发展。鞍钢目前使用的成套设备以进口设备居多,尤其是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方面,多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多年的使用和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实现了自主创新。一大批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已投入使用,高炉、连铸、1780 和2150 连轧、宽厚板、磨矿、选矿、电子起爆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冶金工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高新区的建立发展与鞍钢大规模设备改造在历史时间段上重叠,实现了较好融合。目前,鞍山市从事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聚集在高新区,鞍山高新区已拥有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企业30 家,相关企业50 余家。这些企业以生产先进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冶金过程自动化设备、工业自动化装置仪表和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为主,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工业的发展基础。
鞍钢作为国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尤其是在鞍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国家在鞍山市设立高新区的宗旨就是要用高新技术带动鞍钢传统产业提升,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如何利用高新区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服务鞍钢,促进鞍钢冶金工业的飞速发展,拉长钢铁工业产业链条,提升鞍山地方工业经济水平,是鞍山市政府、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鞍钢集团的共同目标和相当一段时期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整合技术、人才及产业资源,全力营造良好的软、硬件创新环境,发展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产业基地,强化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培育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产业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创新能力,以增强鞍山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高速、持续发展。
1.工业基础
鞍山市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目前已经形成了柔性输配电、冶金自动化装备、仪表、轻工、纺织、电子、化工、建材、医药、网络通信等门类较齐全和布局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其中,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产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
2007年,鞍山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00余家,实现工业增加值515亿元,实现利润157亿元。目前,鞍钢主体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继500万吨精品板材基地投产达产后,相继实施了有取向硅钢、煤焦油深加工、1450冷轧、100重轨、60万吨线材、无缝管改造及板材剪切配送等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全年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30亿元,跻身世界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第8 位。地方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后英集团、西洋集团、宝得公司、衡业公司、辽宁海诺等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壮大。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94 亿元。
目前,鞍山市从事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的民营企业在高新区内高度集聚,其中包括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华冶集团发展有限公司、鞍山市宏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主导产品有: (1) 电力节能及电网污染治理自动化系统。高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C) 、高压无功发生器(SVG) 、有源滤波装置(APF) 、高压变频装置、软起动器、电力电子设备、输配电自动化控制、大型电能计量管理系统、高低压开关设备制造、智能电动机控制器、电缆过热故障在线监测系统,等。(2) 电力输配电自动化系统。各种高低压变压器、特种变压器、电抗器、智能开关柜,等。(3) 冶金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及系统集成。PLC 控制柜、变频控制柜、位置、速度、温度检测系统,等。(4) 大型软件系统。中小企业信息管理自助平台系统、ERP 管理应用软件、高炉操作和控制软件、连轧冷轧机组控制软件、矿山用计算机软件系统(用于地质和勘探、矿山测量、矿山设计优化、采矿计划、露天爆破) 等。(5) 自动化执行器。汽动、电动执行器,等。(6) 工业自动化仪表。过程自动化仪表、智能仪表、网络记录仪,等。(7)数字通讯系统。有线、无线网络通讯系统,等。
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企业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 家,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 项,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 家。基地内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2 项,列入其他国家级科技计划10 项、2007 年省级科技计划15 项。荣信电力电子和立德电力电子生产的SVC、SVG 设备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 %。宏源自动化有限公司的永磁振动中压网络智能开关,与西门子合作的8PT 低压开关柜,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华冶集团的特种变压器占国内市场份额8 % ,列同行业排名前10 位。
2007 年,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企业工业总产值2718 亿元,销售收入2815 亿元,交税总额212 亿元,税后利润214 亿元。预计2010 年基地的经济指标:工业总产值120 亿元,销售收入120 亿元,交税总额1415 亿元,税后利润15 亿元。
2.有利条件
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产业基地,是建立在鞍山高新区现有一批创新能力强、产出规模高、技术优势明显、市场顺畅的骨干企业基础之上。这些企业在鞍山市经济地位显著,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氛围,具备了建立产业基地的产业规模。鞍山市政府和鞍山高新区创造了诸多条件支持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产业发展,为产业化基地建设提供了可行性保证。
2.1基础条件
鞍山高新区始建于1991 年,1992 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1999 年与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高新区现有实际规划面积14167 平方公里,其中已开发面积8154 平方公里。
经过10 余年的发展,高新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招商引资、项目孵化、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经济总量提升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已经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区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高新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31 亿元,年平均增长3514 %。累计入区企业1 764 家。2007 年,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11 亿元,比上年增长35120 %;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12 亿元,比上年增长35190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 亿元,比上年增长35123 %。
高新区内企业除享有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外,高新区还制定了鼓励科技创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多项政策,如《关于在鞍山高新区建立“无费区”的暂行规定》《关于吸引和扶持企业入区建设、自主创新的若干指导意见》等。高新区设立了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工商、税务、公安、技术监督、环境保护等部门在区内设有分支机构,对进区企业实行“全程式”服务;会计、审计、律师、金融、公证等中介服务机构俱全,为入区企业提供完善的行政和社会服务。高新区免缴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设立了种子基金、风险基金和担保基金,形成了良好的投资“洼地”效应。
高新区设立了孵化器和产业升级基地。对于加入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基地的中小型企业,可以优先优惠进入孵化器。如通过创业孵化,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因产品升级需扩大场地,高新区以优惠价格有偿或租借给企业,企业“毕业”后可再转入产业升级基地或自建厂所。通过政策扶持和提供优质服务,大大促进了企业快速升级发展。
2.2区位优势
鞍山位于我国辽东半岛的边缘地带,是沈大经济带的中间环节。鞍山不仅仅是沈大高速公路的一个支点,更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重要连接带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隆起带。同时,鞍山处在逐步形成的环渤海湾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之中,这些区位优势决定了鞍山高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4 年,省委、省政府为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又做出了构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决定,把鞍山确定为辽宁中部经济隆起带的重要支撑。
2.3市场优势
鞍钢矿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铁矿石和铁精矿生产企业,形成了完备的探矿、采矿、选矿体系。从亚洲国家矿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看,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矿业发展前景非常好,这为矿山自动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鞍钢的炼铁、炼钢、轧钢系统等积聚了当今主要冶金自动化手段,为冶金自动化发展提供了施展舞台。鞍钢跻身世界五百强的宏伟构想,不论是对鞍山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企业,还是对全球钢铁业都将产生巨大影响。这不仅能为鞍山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企业提供巨大的本地市场空间和技术创新的基地,更有利于企业借助大企业品牌,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为最终产品实现走出去在全国乃至世界形成核心竞争力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2.4技术创新优势
鞍山市是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和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全市拥有科研院所69 家,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24 个,高新技术企业155 家,钢铁、焦化、耐火等科研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鞍山高新区的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企业,每家拥有5 - 15 个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商标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荣信、宏源、华冶、立德等企业专利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鞍钢及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鞍山矿山设计研究院等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有千余项创新技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到高新区进行有偿交换,进而实现产业化,使这些企业得到技术支持,为产品提升、系统集成、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2.5人才优势
鞍山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114 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612 %;40 周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12 万人,占60 %;中级职称以上819 万人,占4415 %。其中,冶金、机械、自动化仪表行业的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0 % ,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专业人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10 %。全市有鞍钢技术中心、中冶鞍山热能技术研究院、中冶焦耐工程技术公司、中冶北方工程有限公司、静电技术研究院、辽宁科技大学等科研教学机构。雄厚的人才和科研力量在推进高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市人事局为鞍山市引进新技术的同时,曾引进过上百人的外国专家,目前仍有数十名外国专家在鞍工作。
3.发展思路
力争在2010 年底前,整合区内30 家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较强企业,提升上下游企业,新增孵化企业20 家。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企业的整体水平,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高技术产品。到“十一五”末,力争把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产业基地建成内部交易成本最低,外部经济效益最大,上下游互联,产学研互动,专业分工明晰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基地,使之成为高新区区域优势产业的代表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示范。实现产业年销售总额120 亿元。
3.1加强对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引导
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与集聚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形成产业的聚集效应必须制定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规划,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以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整合全区上、中、下游相关企业形成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具备相关性和互补性的产业、产品和使用要素,使上下游企业之间、骨干与配套企业之间形成互动,推动产业链和研发链有机结合成创新链,实现由产业集群逐步向创新集群的转变,规划建设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为特色的孵化基地和产业园区。
重点发展产品: (1) 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重点发展SVC2高压静止型无功补偿装置、直接光控晶闸管SVC、SVG2高压大功率静止无功发生器、APF2有源电力滤波。(2) 智能开关柜。高低压开关柜,重点发展永磁振动,可频繁起动的智能开关柜。(3) 高压软起动装置。(4) 直流电源。重点发展超大容量直流电源,3 000 V 80 000 A 直流电池屏、各种开关电源。(5) 变频器。重点发展牵引型、高速机车(货运) 型、智能瓦斯排放系统型、船舶型、风力发电型的。(6) 变压器和电抗器。重点发展功率电力变压器、特种变压器、电抗器。(7) 柜体。(8) 热管式散热器。(9) 网络电量计量表。(10) 大功率电力电子器。(11) 电力电容器。(12) 综合电参数测量系统。(13) 大功率装置全轼试验系统。(14)电力高压铁塔。(15) 自动化控制系统。(16) 现场总线和网络通信设备。
此外,加快推进企业孵化产业化进程,加大企业对外合作程度,引导企业并购,推进承担国家、省、市重大产业化专项项目。
3.2结合地方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实现高新区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鞍山高新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壮大产业规模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产业已初具规模,实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内涵发展的产业条件已经具备。
努力为差异化发展营造基础条件。通过持续、稳定的经济投入,壮大产业集群。以优势特色产业为着力点,以发展高科技为动力,突出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特殊产业的集群,从而促进产品的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鞍山市属资源型城市,其差异化发展方向需要产业链扩展与延伸,其突破点就是扩展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产品的产业链。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特色产业链的发展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以此支持特色产业链的升级,进而提高产业链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成本。
3.3培育创新节点,打造创新集群
在创新集群内,创新的路径是螺旋式上升与网络式蔓延。在整个创新网络中,创新节点将引领创新集群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要形成强有力的创新网络,必须大力培育创新节点。
在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在满足国内电力冶金行业设备需求的情况下,要下大力提升自动化设备的水平,大力培育创新节点,着重发挥自主创新的高端产品的引领作用,参与到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去。
通过技术联盟和行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使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生产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形成活跃的创新节点,用创新节点的突起带动创新集群的整体发展。同时,鼓励各产业、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创造维系创新集群长久发展的有利条件。鼓励采取多种模式,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范、培训服务等功能,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要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培育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代理、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
3.4形成高度分工与协作的产业体系
从产业集聚的发展历程来看,高度分工与协作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特点,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使企业和产品拥有强劲的竞争力。引导基地内大型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制造商与鞍钢之间的深入合作,通过形成强大的联合效应,加快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吸引培育产品开发、产品设计、产品检测等相关服务企业,促进区内产业之间自发的相互配套合作,逐步形成基地内设计、生产、检测、采购的完整产业体系。同时,通过专业市场密集的信息管网将区域内企业连通起来,通过市场组织物流和信息流,吸纳及释放技术信息。企业通过市场捕捉各种技术产品信息,形成协同竞争、互相学习的产业气氛。
参考文献
[1] 徐丙垠,李天友,薛永端,金文龙. 智能配电网讲座第五讲 柔性配电与故障电流限制技术[J].供用电,2009,27(1):20-25.
[2] 王晨宇. 鞍山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产业基地发展研究[J].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1):108-112.